近日,浙江青田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配置试点通过省级验收,这场历时近两年的探索,不仅为当地破解了“生态富集却开发受限”的难题,更以一套可复制的“青田方案”,为浙江自然资源管护与价值实现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坐拥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青田,地处瓯江山水诗路要冲,森林、水域、矿产等自然资源如同散落的珍珠,却因分布零散、市场化程度低,长期陷入“守着好山好水难变现”的困境。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让资源“活起来”,成为当地发展的关键命题。
2023年试点启动后,青田以“摸清家底”为起点,全面完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,像给每一寸山水“建档案”般厘清了森林、水、建设用地等资源的具体情况。在此基础上,当地剑指资源活化的制度瓶颈,创新构建“法定权利+非法定权利”互补的权能体系,明确建设用地、矿产、森林等资源的使用权流转规则——这一步,相当于为资源流通打开了“政策通道”,让原本“沉睡”的资产有了合法交易的可能。
最具突破性的,是青田打造的“资源组合包”模式。在千峡湖张坪峡湾,当地将“建设用地”与“水资源”打包,把水面旅游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联动开发,催生出水上运动、康养民宿等新业态,让一汪碧水成为带动环湖经济的引擎;东源温泉小镇则巧妙组合“建设用地”与“矿产资源”,依托平桥村的地热优势规划温泉度假村,培育出医美、康养等特色产业,让地下的“热资源”变成了地上的“热经济”。这种“肥瘦搭配”的组合策略,打破了资源分散的局限,让生态优势真正转化成了发展优势。
为让试点落地不走样,青田还搭建了坚实的保障框架:组建多部门协同的工作小组,出台覆盖资产收储、评估等全流程的政策工具,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加入;更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从配置到监管的全链条把控,确保资源开发既充满活力又不越生态红线。
这种以“生态优先”为前提、以“分类配置”为方法、以“市场驱动”为动力的模式,不仅让青田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,更为主张“生态立省”的浙江,提供了一套可推广、可复制的自然资源价值转化方案。(实习生:陈珂)
发布于:浙江省一直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